Q & A

Q1. 弘光科技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的連繫方式是?


解答:

可以播打電話04-26318652#2383或是e-mail至ir@web.hk.edu.tw


Q2. 校務研究辦公室分析資料申請書的申請流程?


解答:

從學校首頁→(教職員)校務系統→公用系統→X02電子表單簽核系統→填寫「校務研究議題申請表」→申請人單位主管審核→校務研究辦公室審核


Q3. 什麼是校務研究?


解答:

透過資料蒐集、分析、報告,以及教職員行動,以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與決定。 參考資料:Saupe and Montgomery,1970


Q4. 為什麼要做校務研究?


解答:

幫助學校在未來發展之決策,可依據數據資料與研究結果報告之建議做參考,並規劃相關校務關鍵治理


Q5. 弘光科技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的起源是?


解答:

校務研究(IR)起源於美國,當時在1940至195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大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衍生出不少校務治理與經營的問題,而興起校務研究之組織,故教育部於2015年啟動校務研究計畫

參考資料:黃雯玲 李彥儀(2014)。辦學有方向校務研究。高教技職簡訊,95,1


Q6. 國內外有哪些具規模之校務研究的協會?


解答:


Q7. 我國推動校務研究之策略?


解答:

我國校務研究推動重點在於成立校務研究專責單位,置力於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有系統地進行校務研究人才培訓、成立校際聯盟或發展專業組織、發展合作及溝通的大學校園文化、結合政府部門的大數據(Big Data)分析,對學生進行長期縱貫的追蹤分析。

參考資料:李政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品質及發展科科長) 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8. 校務研究資料庫宜採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


解答:

此議題主要呼應2016年AIR曾提出資料庫集中管理的論點。集中管理有便於資料管理運用,且具有資料匯報與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礎功能。然而,部分研究人員則傾向維持現行資料庫分散管理模式,除考量資料的安全性,更重要是當資料庫採用集中管理模式,各校的IR資料庫管理與結構,容易模糊原始資料的定義及脈絡,而導致使用者對於資料的誤用及誤讀。所以校務研究資料庫,主要依照各校情況去進行適當的管控與運用。

參考資料:2017.9 評鑑雙月刊第69期


Q9. 何謂校務研究為核心 ,達成大學自主管理?


解答:

推動大學校務評鑑的目的之一即是要落實大學自我改進,能達到大學自主管理。「校務研究」並非在校務評鑑工作上新增項目,反之是彌補過去推動校務評鑑所忽略的關鍵元素。而唯有以校務研究為核心開展校內自我改進機制,才能使得自我評鑑與外部評鑑形成有建設性的對話機制,也才能引導大學真正實踐並實現自我管理。

參考資料:2016.3 評鑑雙月刊第60期


Q10. 校務研究的決策者可能有哪些成員?


解答:

美國AIR曾在「高等教育校務研究之改善與轉型」計畫中,提出三項相關的具體成果,其中一項「校務研究未來實務聲明」校務治理採由上而下的政策與結構沒辦法確保資訊的選擇與執行走在成功的軌道中,唯有擴大所有互動關係人對數據本位決策之參與,才能確保機構之決策品質。

因此,未來執行校務研究應將學生、教師、職工及相關人員都視為決策者之成員之一,才能確保校務研究成功地扮演機構品質改善之驅動者。根據AIR對校務研究未來發展趨勢之宣示來看,校務研究未來不僅是提供高層決策者做決策之科學建議,而且必須同時提供大學所有互動關係人對所關注議題之科學數據,供作相關決策之依據。

參考資料:黃榮村,2017.1 評鑑雙月刊第65期


Q11. 如何運用QA+IR 進行大學治理?


解答:

國內大學的校務評鑑,是大學檢核與確認自身教學品質,也是大學進行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簡稱QA)的重要機制;而「校務治理」是校務評鑑重點評鑑項目。如何在現有QA機制之下,從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簡稱IR)觀點出發,透過長年累積的各種校務與學生資料庫,挖掘與建立常態性大數據,擬定正確的校務決策方針與執行,來調整自我定位,重塑組織與內控機制,尋求利基,發揮特色,便成為大學競相開發的校務治理新顯學。IR主內控、QA主外控,二者有效結合進行大學治理,將有助於不同類大學突破發展困境,各自達成辦學目標。

參考資料:編輯部,2018.3 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12. 研究校務研究議題時對於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如何?


解答:

校務研究議題有關於大學生畢業就業狀況可參考評鑑雙月刊指出,台灣大學生就業狀況在主觀就業狀況下的工作滿意度為3.88,待遇滿意度為3.41,學生關聯度3.36,而客觀就業狀況下的找工作花費的時間為2.786(月),若以3.5分為滿意度與否的標準,僅工作滿意度一項指標。

參考資料:周穎利,2016,評鑑雙月刊第63期


Q13. 校務研究研究議題時對於學生經費來源有哪些?


解答:

校務研究議題有關於學生經費來源可參考評鑑雙月刊指出,技專校院74.67%的學生主要依賴家裡提供,其次才是打工或工讀所得,再來是助學貸款23.87%,最後才是校內外獎助學金6.60%。

參考資料:詹孟儒,2018,評鑑雙月刊第74期


Q14. 校務研究的任務內涵包含哪些?


解答:

Howard等人(2012)的建議,校務研究的任務內涵可包含四大類

(1) 資料管理與技術支援

(2) 數據挖掘與分析

(3) 研究與發展(含規劃與專案)

(4) 外部與內部報告

參考資料:何希慧,2015,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15. 校務研究的具體業務是什麼?


解答:

彭森明教授在如何做好校務研究講座中談到校務研究的具體業務為以下:

(1) 蒐集、彙整、闡釋與傳播學校資訊

(2) 檢驗與報導學校脈動與變遷

(3) 規劃與執行學校優缺點診斷工作

(4) 檢視與彙集國內外大學教育發展趨勢資訊

(5) 規劃與執行特殊議題研究及構思改進與發展方案

參考資料:彭森明,2016,如何做好校務研究?


Q16. 做好校務研究的先決條件有哪些?


解答:

彭森明教授在如何做好校務研究講座中談到做好校務研究的先決條件有以下:

(1) 要有學校高層的重視與支持

(2) 團隊人員要能產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

(3) IR人員要能遵循IR專業倫理與工作態度

(4) 要有建置完善的校務資料庫

(5) 要有先進的資料收集、分析與傳播軟、硬體設備

參考資料:彭森明,2016,如何做好校務研究?


Q17. 目前校院推動校務研究所遭遇之困境有什麼?


解答:

根據王保進在評鑑雙月刊第65期指出,在推動校務研究會遭遇之困境有以下:

(1) 定位不明

(2) 專業人力欠缺

(3) 資訊能力薄弱

(4) 資料採礦技術能力不足

參考資料:王保進,2017,評鑑雙月刊第65期


Q18. 如何利用IR改變體質增進效能 ,成為大學最佳助手與智庫


解答:

IR無法讓學校無中生有,但聰明的辦學者卻可好好利用IR所提供的有效資料及決策機制,增益其所不能,從安全中看出危機,在危機中看出機會。欲讓IR從現在開始,對學校提供最佳的助手與智庫功能,甚至對全國高教政策之檢討與修訂提供助益,宜先做好準備工作,以下列舉兩點供參: IR資料庫因校制宜 根據需求展現不同功能;成立IR專業協會建立跨校共識接軌國際。

參考資料:2015.9 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19. 何謂大數據?


解答:

資料探勘(Data Mining)延伸出來的概念,現在重視的不在於分析技術的進步,而是在大量資料本身所蘊含的資訊,以及提供人們對於各種現象新的解讀方式及預測能力。大數據的取得與分析為人們帶來新的思維,顛覆了許多領域的理解與運作模式,從電子商務、社交生活、公共行政、健康醫療,到教育學習都是(孫憶明,2014)。

參考資料:2015.7 評鑑雙月刊第56期


Q20. 校務研究內容涵蓋哪六大構面?


解答:

校務資訊分析報告採次級資料分析法,就現有公開資料加以蒐集、歸納、整理分析後得之,內容涵蓋六大構面為以下:

1. 學生規模:包括學生數、延修生數、休學生數、退學生數等資訊。

2. 教職員規模:包括專任教師數、行政職員數、生師比等資訊。

3. 教務資訊統計:包括校際選課、輔系及雙主修修讀情形、英語及遠距課程修習情形、畢業調查等資訊。

4. 設備空間資源:包括校舍及校地、圖書期刊資源、學生宿舍等資訊。

5. 國際接軌情形:包括外國學生數、港澳僑生及陸生數、學生出國進修交流情形、外籍專任教師數等資訊。

6. 財務經費狀況:包括學雜費收費基準、弱勢學生助學金、學雜費減免、財務指數、私校獎勵補助款、教學資源經費比等資訊。

參考資料:吳淑媛 ,2016.11 評鑑雙月刊第64期


Q21. 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生成功整合模式,若以校務研究觀點可能涵蓋哪幾個構面?


解答:

根據常桐善(2014)提出之校務研究決策支持程序,並參考國外大學實務運作經驗,具體提出以下構面

(1) 直接評量項目,含各類課程考試/測驗/會考成績、英文能力檢定、證照考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專題報告審查、多元評量結果、學習成果評量、學習經驗調查、學生自我評量(態度、價值觀)

(2) 相關互動關係人意見調查,含雇主滿意度、校友流向追蹤(就業率、薪資、職務、職業區域化與工作型態變化、學用配合率等)

(3) 從學生角度建構之「成就整合模型」,以了解其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間之落實相符程度,如分析學生特質(characteristics)、分群或歸類學生學業表現紀錄、追蹤學生學習狀態變化(student status tracking)、了解學生成功學習率(successful learning rate)等

參考資料:何希慧,2016.3 評鑑雙月刊第60期


Q22. 校務研究之主要功能為何?


解答:

目前一般的校務研究通常須具備四個主要功能

1. 資料管理與技術支援

2. 提供外部與內部報告

3. 協助規劃與決策

4. 研究與發展

參考資料:2016.03,劉孟奇,評鑑雙月刊第60期


Q23. 校務研究之主要組織為何?


解答:

一般而言,校務研究組織中應有三種任務導向的單位,並配置相對應的專業人員。

1. 整合管理資料倉儲(資訊人員)

2. 資料蒐集、分析、呈現、應用(統計分析與研究)

3. 結合校務研究與校務策略及發展規劃(行政或學術主管)

參考資料:2016.03,劉孟奇,評鑑雙月刊第60期


Q24. 台灣鄰近國家是否有具公信力之校務研究機構?


解答:

以日本為例,由文部科學省認可的大學評鑑機構有

1. NIAD-QE (獨立行政法人大學改革支援.學位授與機構)

   https://www.niad.ac.jp/english/

2. Japan Institu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JIHEE)

   http://www.jihee.or.jp/en/index.html

3. 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JUAA)

   https://www.juaa.or.jp/en/

參考資料:2018.07,李懿芳,評鑑雙月刊第74期


Q25. 日本 NIAD-QE 如何進行大學之校務評鑑?


解答:

目前已進行至第三週期,評鑑基準共有27項,6個領域。分別為教育研究基本組織、

內部品質保證、財務營運管理營運及資訊公開、設施設備及學生支援、入學條件、

課程和學習成果的標準。

評鑑基準的歷次調整方向與內容,有下列幾項特色:

1. 基準內容校準相關法規對大學機構辦學的要求

2. 基準關注重點從投入與過程、轉變到學習成效、並朝向內部品保功能邁進

3. 以證據本位進行評鑑基準及實施方式的修訂

參考資料:2018.07,李懿芳,評鑑雙月刊第74期


Q26. 資料交換機構在校務研究中扮演甚麼角色?


解答:

以美國為例,全國學生資料交換機構(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NSC)主要提供的服務為資料匯報與交換、學生資料的檢核驗證及學術研究等,該中心目前蒐集全美97%在學大學生資料,提供各層級學校及相關單位了解畢業生流向,協助各大學進行學生資料匯報與交換,建立長期追蹤的大型學生資料庫。

現階段臺灣教育部推動的全國性校務研究資料庫,可參考美國NSC,但因國情不同,應做必要之調整。資料蒐集分階段針對不同目標,大學校際間應建立數據聯盟,鼓勵跨校議題合作,校務運作數據資料庫需提供誘因鼓勵各級學校參與。

參考資料:2018.09,林靜慧、陳俊宏,評鑑雙月刊第75期


Q27. 校務研究與決策支援辦公室是由哪三大非常專精的團隊所組成的呢?


解答:

1. 決策支援服務團隊

2. 校務研究團隊

3. 評估與學成評鑑團隊

參考資料:2015.09,李政翰,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28. 我國推動校務研究之具體策略有哪些?


解答:

1. 成立校務研究專責單位

2. 校務研究重點置於學習成效評估及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

3. 有系統地進行校務研究人才培訓

4. 成立校際聯盟或發展專業組織

5. 發展合作及溝通的大學校園文化

6. 結合政府部門的大數據分析,對學生進行長期縱貫的追蹤分析。

參考資料:2015.09,李政翰,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29. 有關校務研究資料庫之運用進行步驟為何?


解答:

根據唐慧慈等人說法提到IR之進行步驟如以下三點

1. 蒐集IR資料

2. 盤點學校相關系統

3. 將資料整合進行IR系統

參考資料:2017.1,唐慧慈、郭玟杏,評鑑雙月刊65期


Q30. 如何建立好校務研究辦公室?


解答:

對於如何建立好校務研究辦公室不同學校有不一樣的見解,其中黎文龍副校長指出,在發展IR時是先了解需求面,知道目前有哪些資源,例如教學卓越計畫與典範科大計畫,即先檢視這兩個計畫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如何影響大學發展,再透過該校的專業科系打造資訊系統,最後加上分析工具,才能建立好IR。

參考資料:2017.1,唐慧慈、郭玟杏,評鑑雙月刊65期


Q31. 校務研究辦公室在大學組織中,如何跨單位聯繫取得資料?


解答:

引述前任美國校務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IR)執行長Randy Swing和研發部資深主任Leah Ross在〈校務研究新視界〉(A New Vis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16)一文,針對校務研究辦公室之運作模式進行以下分類:

1. 集中式的校務研究運作模式:校務研究辦公室是中心點,將分析結果提供給學校的其他單位。

2. 網絡式的校務研究運作模式:校務研究辦公室與校內其他單位建立聯合互享的網絡關係。這些單位可以將校務資料提供給校務研究辦公室,當然也可以提供給其他校內單位做資料串接與分析。

3. 矩陣式的校務研究運作模式:校務研究辦公室會有一位校務研究主任(Chie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officers, CIROs)。不過目前美國並沒有大學採用這樣的模式經營,以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對於校務研究發展未必是件好事。

4. 分散式的校務研究運作模式:由校務研究辦公室提供結構性支持並培養與關鍵資料互動的管理者。也就是說,校務研究辦公室不再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核心,而是每個單位都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據點。

參考資料:2018.1,黃淑玲&黃信嘉,評鑑雙月刊第71期


Q32. 精準校務管理的關鍵成功因素有哪些?


解答:

台灣評鑑協會推動辦理「TWAEA 2018大學新生學習適應調查」與校務資料科學團隊豐富的數據建模經驗,歸納出精準校務管理所需具備之關鍵成功因素,主要分為三大面向,如下:

一、「校務領域知識」:校務管理者對學生校務資料、研究變數及教職員狀態等各項校務相關事務的掌握與了解,此面相為三大要素中最內隱卻最為重要的,如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情形、校務經費的收支狀態、校務資料的掌控等。

二、「統計分析」:包括對社會科學研究工具及主流統計工具的了解與使用技巧,如研究設計、資料蒐集、視覺化、質化和量化研究等。

三、「資訊科技」:包含校務資訊系統及資料庫的掌握及了解,如學生資訊系統的資料結構、各問卷平台的建構與使用方便性。

參考資料:鍾皓軒,評鑑雙月刊第75期


Q33. 校務研究內涵中的教學創新方式有哪些?(案例分享)


解答:

教學創新是指,引進新的教學觀念、方法、策略或工具來進行教學。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傅皓政教授曾說過「透過哲學教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理解 “思考”的重要性,進而培養邏輯思考能力,並懂得以謙和態度看到我們身處的世界。更分享在課堂上所執行的教學創新五招:

1. 以生活化舉例艱深邏輯理論:其實雙方之間的觀點並沒有誰對誰錯,箇中差異在於彼此的思考方式不一樣,想透過邏輯思考等課程教給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

2. 要求手寫筆記,加深學習印象:現在大學生上課往往是以「手機拍照」取代在筆記上抄寫老師黑板上的內容。雖然拍照很簡單,一秒即可完成,但也因此失去內容組織與思考的機會。

3. 考試OPEN BOOK,培養邏輯思考力:邏輯思考應該是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的學門,不是靠著死背強記來獲取分數

4. 培養學生辯證與思考力:透過分組討論方式,把論證寫在黑板上進行課堂討論,顛覆以往只有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而是讓學生也能進行辯證與思考,參與討論,為課堂激出更多火花與對話。

5. 設計「加分小卡」,鼓勵學生踴躍發言:鼓勵學生在上課時勇敢舉手、抒發己見,無論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只要每個禮拜上課時發言一次,就能獲得成績加分的機會,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主動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參考資料:張文華,2018.5 評鑑雙月刊第73期


Q34. 台灣推行校務研究的後續實質建議有哪些呢?


解答:

TAIR在2017年以146所對象,針對臺灣校務研究辦公室運作進行全國範圍的現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臺共有76所大學校院設立校務研究辦公室或是類此功能性的專責單位。綜合調查後,提出幾大項後續校務研究推動的建議:

◊ 建置國家型教育數據資料庫,提供一站式數據分析平台

◊ 從數據分析走向議題感知與脈絡掌握

◊ 加強議題感知能力,解決未來面臨的挑戰

◊ 增進脈絡掌握能力提升與外部環境對接程度

◊ 系統性訪談與質性研究法是校務研究分析人員可以參考的手段

◊ 超越數據分析,投入參與職能部門日常工作

參考資料:傅遠智,2018.3 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35. 何謂校務研究中心的重大使命?


解答:

隨高等教育環境激烈變遷,各大學的定位出現變化,並面臨諸如國際化競爭、少子化問題等重大挑戰。透過以客觀數據為基的決策支援模式,校務研究中心肩負指引大學未來走向的重大任務。高等教育機構應透過明確校務研究中心的定位、校務專業人才的招募與培訓,以及校務研究回饋於行政之機制建立,最大化校務研究的能量及其應用,協助大學面對挑戰,達成校務的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林靜慧、陳俊宏(國立中山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助理研究員)2017.9 評鑑雙月刊第69期


Q36. 鑑於目前台灣校務研究狀況,除維持發展有在教學評估與績效方面的優勢之外,還有哪些可以加強?


解答:

根據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院校務研究與分析辦公室楊法先主任建議可加強項目為以下幾點

1. 增加校際聯盟強化數據採集、儲存、分析能力

2. 招聘程式設計師或數據科學家,將枯燥數據變成有用資訊

3. 將訊息解讀為領導階層可用的知識。

資料來源: 2018.3,楊法先,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37. 校務研究後續展望為何?


解答:

美國校務研究超過半世紀的歷程,台灣校務研究各項發展都才算剛起步,除了有決策層級的支持,並借鏡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的經驗,得以順利推展外,未來將持續深化及完善運作機制,包括:

1. 建立專業人員培訓機制

2. 升種子成員運用智慧平台的能力

3. 結合深耕計畫檢視執行成效

參考資料:2018, 蕭湘文,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38. 校內要如何推廣校務研究的風氣和知能?


解答:為了提高主管、教師、行政同仁對校務研究的知能,世新大學建立校內校務研究風氣,主要的推廣策略包括:

1. 鼓勵教師參與

2. 發行電子報

3. 提升校務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

4. 優久結盟借鏡觀摩

參考資料:2018, 蕭湘文,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39. 政府應該如何協助大專院校推展校務研究?


解答:

以美國為例,在推展校務研究的過程中,美國聯邦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屬下的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簡稱NCES)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依循聯邦教育部以研究、經費補助及政策引導為主要職責的原則,藉由與美國校務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簡稱AIR)及各州高等教育主管聯席會(State Higher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rs)的合作,NCES為各校提供了許多服務與引導,協助各校發揮校務研究的實質效益,其中服務包含促使校務研究資料庫之建置、輔導各校善用全國性資料、輔助校務研究人員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協助建置校務研究專業人才培育方案等。

參考資料:2015, 彭森明,評鑑雙月刊,第57期


Q40. 如何有效保護校務資料庫的安全性?


解答:

以台北醫學大學為例,該校於104學年度以制定「校務研究資料庫管理辦法」及「校務研究資料庫申請使用要點」,並設置「臺北醫學大學資料分析中心」,凡為申請者要使用資料庫時,都必須前往該資料分析中心,以去連結的方式提供使用;當使用者離開時,分析結果僅能攜出經統計後之匯整數據,無法攜出單筆的資料格式,並且經審查後才能將資料攜出,主要是為保護資料安全及個人隱私,也是資料庫使用之基礎。

參考資料:2018.1,施純明、陳錦華,評鑑雙月刊,第71期


Q41.  我國大學教師評鑑之現況為何 ?


解答:

主要評鑑對象為專任教師、多數學校採用分數制、公立大學教師評鑑之實施頻率皆為每三年以上,私立大學則以每年實施最多、評鑑負責單位名稱以「教師評審委員會」為主、七成學校規定教師必須通過教師評鑑才能提升等。

教師評鑑不應只作為教師聘任之依據,而應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或發展為目標,各校應建立獎勵制度,鼓勵教師持續精進,且在完成教師評鑑後,如能系統化及具體化提供教師回 饋,對於改善其教學品質與推動校務治理必將有所助益。

參考資料:2018.05,陳玫樺、楊瑩,評鑑雙月刊第73期


Q42. 校務研究如何呈現大學的社會責任?


解答:

依照學者傅遠智提出,「社會階層流動率」即為衡量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之一。

以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為例,有9.9%的學生父母親收入在社會上為後百分之五,而畢業時其個人收入為社會上前百分之五,體現了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對促進學生個人在社會階層流動的成果。

加州大學年度績效報告同樣採用了此概念來呈現其在教育的社會責任。報告指出,有42%的大學生,其原生家庭父母親沒有大學學位,且屬於低收入群體的學生,透過各項補助,入學六年後畢業率和其他學生相近,畢業後收入也比其原生家庭高。

借鏡美國大學經驗對下一階段我國發展校務研究與落實大學治理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參考資料:2017.09,傅遠智,評鑑雙月刊第69期


Q43. 校園數據對校務決策有何價值?


解答:

根據學者胡詠翔所說,基於校務數據資料的公開,在內部協助業務單位進行決策,並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的策略,有以下價值:

1. 學校政策的變動或資源的分配,能有理性的決策依據

2. 學校常規行政決策有延續性,同時降低行政負荷

3. 從以IR為主的政策履歷,發展成功案例

參考資料:2017.5,胡詠翔,評鑑雙月刊第67期


Q44. 如何以學習成效評估大學生學習經驗 ?


解答:

以中山大學為例,102學年度建立「大學生學習成效評量」(COLA)長期追蹤資料庫,將調查的主題與架構聚焦於大學生學習經驗、學習策略與動機、身心發展適應與學習歷程、就業力與就業市場表現的連 結上,更有系統地蒐集資料並強化後續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每年針對大一至大四在學生展開第一波的資料蒐集,除了在學期間每年均接受調查外,畢業後亦持續追蹤三年,藉以改善教學品質與提升學習成效,並提供滿足外部評鑑與實地訪評所需的各種資訊。

參考資料:2017.03,施慶麟、林靜慧、陳俊宏,評鑑雙月刊第66期


Q45. 大學校務治理與財務盈餘有何關係 ?


解答:

學者蕭玉真研究指出,以2012-2014年各大學校院資料為例,根據財務平均盈餘與校務評鑑結果交叉分析結果如下:

1. 北部學校財務平均盈餘校數及比率最高。

2. 中部學校通過評鑑校數比率最高。

3. 學生規模介於5,001-10,000名之學校盈餘校數及比率最高;但學生超過10,001名之學校,通過評鑑比率最高。

4. 每生成本低於10萬元學校,盈餘校數及比率較高且評鑑通過率也較高,這是非常有趣及值得後續再深究的議題。

5. 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與學校財務是否盈餘無顯著關係,但與評鑑通過率有關,教卓學校(含頂大)評鑑通過率比非教卓學校通過率高達三成三。

6. 創校26-50年者,財務盈餘校數及比率最高,通過評鑑比率則以創校超過50以上為最佳。

7. 結果顯示學校規模中等(5,001-10,000人)、每生成本低於10萬、創校26-50年之財務盈餘表現較佳,與校務評鑑並無顯著關係,值得後續探討。

以上研究結果可供校務辦公室參考,未來可對學校財務狀況與校務治理做更深入之研究。

參考資料:2016.09,蕭玉真,評鑑雙月刊第63期


Q46. 如何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


解答:

2015年起,為了配合教育部推動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建立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體制,各校陸續成立校務研究單位。世新大學為了建立校內校務研究風氣,主要的策略包括:鼓勵教師參與、發行電子報、提升校務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優久結盟借鏡觀摩。

世新大學推動校務研究近三年,相較美國校務研究超過半世紀的歷程,各項發展都才算剛起步,除了有決策層級的支持,並借鏡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的經驗,得以順利推展外,後續將持續培養在專業人才,並參照學者李政翰(2015)的說法,認為從事校務研究人員必須具備三種智能:

1. 技術與分析技能,能熟悉電腦軟體或相關分析技術

2. 議題智能,必須要了解高等教育相關的重要議題

3. 情境脈絡智能,了解組織運作、尊重多元觀點

綜合上述,本校可參照世新大學的後續做法,培訓職員的專業能力,讓同仁更進一步瞭解高等教育相關的議題,建立完善的機制,相對可提高校務研究的專業形象與能力。

參考資料:2018.3,蕭湘文,評鑑雙月刊,第72期


Q47. 如何運用全國性校務資料庫以提升校務治理之績效?


解答:美國於1993年建立全國學生資料交換機構(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NSC),主要提供服務包含資料匯報與交換、學生資料檢核驗證及學術研究等,幫助各大學校院從人工記錄轉成自動化系統,不但提升行政處理效率,也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

NSC為了讓資料對高等教育決策發揮加值作用,協同各大專建立自動化系統,目前已可提供學生學籍註冊認證、學位授予認證、成績單申請等服務,學生僅透過線上申請,即可獲者相關資料。另外,NSC也提供全國高中學校畢業生追蹤調查的便利性,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有很大的幫助。

於2010年NSC與印第安那大學高教研究中心進行合作,包含全國大學學生註冊分析、轉學趨勢分析、招生預測分析等,該中心蒐集資料為全國性學生層級資料,建立長期追蹤的大型學生資料庫,以協助各大學進行學生資料匯報與交換。在分析研究上也可以更精準地提供訊息,並有效提供校務研究人員作為決策應用之參考。未來本校可考慮與其他大專院校合作,考量美國全國數據交換機構的做法,建立全國性校務研究資料庫,以提升校務治理的績效。

參考資料: 2018.9,林靜慧、陳俊宏,評鑑雙月刊,第75期


Q48. 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校滿意度之期望?


解答:

學校為了提升學生的滿意度,不外乎加強設施、行政、住宿等,認為是學生在乎的事項。台評會指出:「大家最常想到是針對學生進行滿意度調查,針對低分項目進行改善」。 「滿意度」僅能知道現況的滿意狀況,無法得知學生對校務資源之未來期望。

台評會對於學校資源實際及期望兩者分數進行差異性分析研究,包含「清楚打工、獎助的學金資訊」等,如下頁所示。

針對滿意度期望之分析,並非滿意度調查之項目,未來可作為本校校務研究考量。

參考資料:2018.11,鍾皓軒,評鑑雙月刊,第76期